

臨湘位于湘鄂交界處,長江中下游南岸,素稱“湘北門戶”,是湖南省縣級市。市域總面積1760平方公里,轄10鎮、4街道,161個村(居委會),總人口大約53萬。


臨湘底蘊深厚,山川秀美。五代后唐清泰年間(934~936)馬殷置王朝場,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升為王朝縣,至道二年(996年)更名臨湘縣,1992年撤縣設市。1000多年來,楚文化與湖湘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積淀了一大批地域特色鮮明的歷史文化遺產,瑤文化、茶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竹文化、民俗文化豐富多彩。臨湘還是萬里茶馬古道的兩個南方起點之一,臨湘青磚茶、老青茶曾經是行業標志性品牌。臨湘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境內“山奇、水秀、洞幽”,境內的黃蓋湖為湖南省第二大湖,是東吳名將黃蓋訓練水軍的基地,是赤壁之戰的主戰場,已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龍窖山千家峒是300萬瑤族同胞的精神家園,堆石墓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尖山國家森林公園、“6501”航空航天國防園、十三村醬文化博覽園、浮標小鎮是國家AAA級景區。嗡琴戲、白羊田天獅舞、十三村分別被列為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臨湘市位于湘鄂交界處,長江中下游南岸,素稱“湘北門戶”,是湖南省縣級市。京廣鐵路、浩吉鐵路、武廣高速鐵路和107國道及京港澳高速公路與杭瑞高速公路經過市境。臨湘區位獨特,交通便捷。南距長沙、北離武漢各約150千米,是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的中心節點,離岳陽市三荷機場僅20千米,已列入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岳陽“1+4+2”城市圈。境內“一江東流、三省交界、五線貫通”,擁有長江岸線38.5千米,是長江經濟帶上的重要口岸,建成有3000噸級、兩個泊位的鴨欄貨運碼頭。地處湖南、湖北交匯處,與赤壁、通城、崇陽緊密毗連。

臨湘資源豐富,產業興旺。臨湘被譽為“中國浮標之鄉”“竹器之鄉”“茶葉之鄉”“魚米之鄉”和“有色金屬之鄉”,已列入全國成熟型資源型城市、全省特色縣域經濟化工新材料重點縣(市)。境內有礦藏30多種,螢石儲量居全國之首,江南虎形山已探明的鎢儲量在21萬噸以上,潛在經濟價值1000多億元。臨湘擁有省級工業園,轄兩個產業區,總規劃面積23.61平方公里。其中,三灣園區主導產業為釣具休閑運動器材、機械制造和建材,濱江片區主導產業為航天新材料、制造業、電子信息和倉儲物流。“一園兩區”現有企業142家,年工業總產值464億元,年稅收1.55億元。浮標占全國80%市場份額,全產業鏈條生產總值突破35億元,形成了全國首個浮標特色小鎮,已列入“全國休閑漁業基地”,是湖南省12個特色小鎮之一,并作為湖南省重點特色小鎮上報國家發改委。目前,與城陵磯新港區合作共建的“湖南臨港新興產業園”已列入岳陽長江百里綠色經濟發展走廊,重點發展新材料、智能制造、港航物流等新興產業,已引進、開工投資50億元的英科醫療、投資25億元的中非經貿產業園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在建產業項目全面投產后,年可創稅6億元。臨湘擁有林地面積143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55.4%,森林覆蓋率為56.8%,其中楠竹種養面積達到60萬畝。依托豐富的竹木資源,已形成了竹木家居創新創業園、筍竹食品冷鏈物流園、竹類交易物流園、中國竹藝城“三園一城”產業發展格局,竹產品暢銷全國20余省市,實現竹產業總值達18.9億元,被省政府命名為“中國臨湘·現代林業綜合產業園”。

臨湘環境優良,潛力巨大。境內水利基礎設施齊全,興建集中供水工程61處,其中日供水規模在千噸萬人及以上的水廠有11處。轄區內共有變電站13座,其中220千伏變電站1座,總容量360兆伏安。城市功能配套完善,整體提質改造107國道臨湘段,先后建成了麥坡東路、連新路、永昌東路、北正街、民興路、巴茅塘路等10多條城區道路,建設了汽貿城、商貿城等7個專業市場,完成了“氣化湖南”岳臨線工程,啟動了20平方公里的云湖新區建設,城市承載能力不斷提升。圍繞“空心房”整治、村莊清潔行動集中攻堅,農村人居環境實現了“干干凈凈、整整齊齊、清清爽爽”的目標,涌現了一批示范村、示范片、示范帶,探索出了具有臨湘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同時,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扎實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設了全新的政務服務中心和“臨湘智慧政務平臺”,實現了“一件事一次辦”“不見面審批”,使行政審批更加便捷、高效。出臺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重大招商項目一事一議優惠政策(工業八條)》、促進企業發展15條措施等系列方案,臨湘發展的軟硬環境持續優化,發展來勢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