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塔又名儒磯塔,位于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江南鎮儒溪村儒磯山上,為長江中游南岸重要磯頭,屬“臨湘八景”之一。該塔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磚石結構,保存基本完好。塔高32.86米,占地面積75.3㎡,為七級八方實心磚塔,方向160°。整個塔體由塔基、塔身和塔頂三部分組成。塔基為八方形三級花崗巖基座,基座下底長3.99米,高2.6米;塔身共七層,底層稍高,向上逐層降低,面闊也隨之層層內收,形成較為柔和的收分線條。每層塔身下方均設束腰磚砌平座,平座轉角處用折磬形石構件砌筑,以增加外墻整體的結構性。同時,在平座上每層正方向均開設券拱形塔龕(一層僅在西側設塔龕一個),全塔共有塔龕25個。塔龕多為進深較淺假龕,只在塔正西方的第三、四、五層設真正的佛龕,龕內置須彌座和佛像。每層頂部向外砌筑疊澀形成塔檐,檐角皆置八條麻石翹角,角下開牛鼻形穿孔系鐵質風鐸。塔身每層及下檐外粉白灰,下檐冰盤曾施彩繪。塔頂底部為八方形磚座,磚座上由麻石覆缽、仰蓮組成的束腰座及寶珠等構成。
該塔為清代首任臺灣兵備道劉璈 (1829-1887)倡修;湖湘名儒邑人吳獬(1841-1918)撰寫《臨湘塔記》。該塔既是強調科舉教育,培植地方文風,關注人才培養的文塔;同時其塔龕佛像和塔剎覆缽、仰蓮等的設置,明顯具有佛塔功用;另外,臨湘塔又是湖南長江沿岸唯一古塔,是萬里茶道湖南段運輸通道上重要節點和地標性建筑,是長江中游兼具航標和風水性質的重要古塔建筑之一,對研究明清時期長江中游沿江一帶科舉教育、人才培養、航道水利、茶葉運輸貿易等提供了極為重要實物資料。
長江航道作為萬里茶道湖南段茶葉運輸中最重要的文化線路,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傳播和中西經濟文化交流,曾發揮過重要的紐帶作用,而臨湘塔為清代臨湘縣治所在的陸城八景之一,正是該航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它是歷史的見證者和物質載體,更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