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市地處湖南省東北邊陲,位于北緯20°10′~29°45′之間。唐虞時為三苗之地,春秋戰國屬楚,秦漢至唐分屬長沙郡,宋淳化五年(994)建王朝縣,至道二年(996)改名為臨湘縣。1992年9月撤縣設市,市域總面積1760平方公里,耕地45.53萬畝,人口53萬人,轄10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

京廣復線鐵路臨湘段

京港澳高速公路臨湘段

武廣高速鐵路臨湘段
臨湘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西北襟帶長江,與鄂省的監利、洪湖隔江相望。東南瀕臨幕阜,與湖北的通城、崇陽、蒲圻,以及湖南的岳陽市區毗連,是湘鄂贛兩省交界之地。同時,北去武漢,南至長沙,均約150公里。既交相承受這兩大城市的輻射,又扼控由湘進鄂,由鄂入湘的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赤壁大戰,東吳黃蓋火攻破曹,即從臨湘突出奇兵;清康熙伐吳三桂,在境內沿江一錢,征戰經年;太平軍西征,分兵進發臨湘,連營六十里;民國初期,南北兩軍多次在臨湘決戰,拉鋸式地爭奪羊樓司、五里牌等地;國民革命軍北伐,分兵五路攻取臨湘,乘勢直下武漢;抗日時期,臨湘是“湘北會戰”的前沿陣地,國軍屯兵數萬,同日軍鏖戰七年,大小戰役數以百計。因此,臨湘自古就有“湘北門戶”之稱。

白云湖美景

星河綠化廣場
臨湘具有水陸便捷的交通優勢。萬里長江依境東流,京廣復線鐵路、107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武廣高速鐵路穿市而過,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其觸角可以向東西南北各方延伸,既可伸到祖國內地各省和絕大多數大中城市,又能通江達海,走向世界。后唐清泰年間,馬殷、馬希范父子,在統一湖南各郡后,為保持楚境的獨立與安全,“通商惠工”,增強經濟力量,劃出巴陵縣東北部,在陸城設立五朝場,以“便民輸納”。即以臨湘為湘北、鄂南一帶的茶葉集散地,其茶葉經長江、漢水運西北,換取馬匹、繒纊。馬氏父子的這一舉措,曾收“一方富盛”之效。
臨湘具有蘊藏豐富的資源優勢。境內東南群峰起伏,中部丘崗連綿,西北平湖廣闊,大體為“五山一水兩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年平均氣溫16.4℃,無霜期259天,日照率41%,降水量1469.1毫米,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北部沿江一帶水廣洲闊,為糧、棉、油、豬、魚的重要生產基地。東南部山丘林海蒼莽,有近百萬畝松、杉、竹、茶、果、藥,尤以茶葉享譽中外。早在明洪武年間,龍窖山茶就被列為貢品。清代,茶葉遠銷內蒙、新疆邊區,以及英、俄等國。境內礦藏初探有30余種,螢石儲量居全國之首,鉛、鋅、金、錳、鉭鈮鐵、綠柱石等藏量可觀。特別是白云石、鉀長石、石灰石、高嶺土、云母、水晶等藏量尤豐,且品位高,易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