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梅池嗡琴戲2013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梅池劇團被授予“湖南省百佳地方劇團”的稱號。梅池嗡琴發源于我市羊樓司鎮龍窖山腹地的梅池村,當地群眾素有“板鼓不離手,唱戲不離口”之說,500多人口的村子里,60%以上的村民都會嗡琴戲,六七個人湊在一起,就能演一臺戲。

云霧青山,溪澗花香,這是記者初到梅池村的第一印象,有著五百年歷史的梅池村里,至今還保留著不少厚重的記憶,最著名的當屬從清朝道光年間就開始流行的嗡琴戲了。這種以我市方言為主的戲劇,在流傳的百余年里,一直深受村民的喜愛,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梅池村村支書鐘軍岳:“從我小時候就一直聽這個歌戲,進入這種氛圍,所以導致我非常熱愛這個戲。我們梅池人基本大大小小也都會唱這個戲!
最初的梅池村也只是由一些村民自發組建的草臺班子,后來漸漸的才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梅池劇團。作為劇團的骨干,今年70歲的鐘臨龍在舞臺上唱了五十年,如今退居幕后,主要從事三句半的創作和指導劇團的戲劇表演。鐘老告訴我們,聽了那么多年各種各樣的戲曲,最動聽的還是嗡琴戲,不僅因為這個戲好聽,還因為戲里的人情味。
梅池村村民鐘臨龍說:“因為我們是山區老一輩傳下來的,離城里遠,一直以來就是以這個戲來活躍我們山區的文化生活,我們唱這個戲,不但唱戲的人開心了,也給看戲的人帶來了樂趣!泵慨斂吹酱謇锏男∏嗄暝诔獞,鐘老就覺得高興,他一直強調,祖輩傳下來的的文化必須得有傳人,不能斷也斷不得。好在現實并沒有讓鐘老失望,嗡琴戲得以薪火相傳。80后的鐘強,是第五代傳人中的代表,也是梅池劇團的一員,每當村里組織唱大戲的時候,鐘強總是積極活躍在舞臺上。梅池村村民鐘強:“我小時候總是聽爸爸媽媽唱戲,覺得唱戲很有意思,一直想長大了也要自己唱!
《教子家規》是鐘強唱的第一出戲,那時候他才三歲,蹣跚學步的他跟著父親一同登臺表演,這個記憶一直深深鐫刻在鐘強的腦海中。如今,鐘強自己也做了父親。
梅池村村民鐘強說:“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孩子都這么大了,我也希望在她三四歲的時候我也能帶她上臺唱戲。”
每到大戲開演的時候一定是村里最熱鬧的時候,大家奔走相告,唯恐錯過了好戲。雖然這些戲曲大家不知看了多少遍,但無論如何也不會厭倦。村支書鐘軍岳說,以前村里并不富裕,唱戲的條件自然沒這么好,連演員的服裝都得自己掏錢墊,后來戲越唱越響,來請戲團出去表演的機會多了,大家還能靠唱戲掙錢,這不,2007年戲臺子就搭起來了。
梅池村村民何玉蓉說:“以前我們唱戲開心也只是興趣,現在唱戲不僅開心了還有錢賺,有誰不愿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