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窖醬菜因產于龍窖山而得名,具體的來歷已無從考證,臨湘民間盛傳兩種說法。一是神農氏研制龍窖醬菜。據說神農氏來到洞庭湖東畔,見幕阜山余脈一處(今湖南臨湘龍窖山),瀑布飛瀉,林木蔥郁,奇花異草滿山遍野,甚感好山好景,環顧山野住民,卻是饑不裹腹,哀鴻遍野,神農氏百思不得其解。尋人細問,原來此處確實物產豐富,但每到春末夏初,正是青黃不接之時,冬季作物已衰敗,春季作物尚未長成,人們無處取食。神農氏了解原委后,就在山野找一石洞暫居下來,隨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量種植谷物與蔬菜,待到豐收之時,教村民將谷物曬干囤積,將蘿卜、榨菜等蔬菜采摘灑鹽置于石洞中扎緊保存,到來年青黃不接時,開窖取菜,則醬香撲鼻,菜體完好,從此鄉民無食物之憂。當地村民為感謝神農氏恩德,便將神農氏當年所居石洞稱為“龍窖”,將神農氏窖藏之法所得的蔬菜稱之為“龍窖醬菜”。另一種說法是三國東吳大將研制了龍窖醬菜。據傳,公元208年,東吳大將黃蓋臨危受命,進駐下雋縣(今湖南省臨湘市),秘密操練水軍。當時軍需物資潰乏,既備戰又備荒,將士們生產大量糧麻果蔬,以應戰時之需。他們將蔬菜進行腌制,用土壇裝好,和黃泥密封,埋于山邊湖畔,經七七四十九天后取出,將士食之味口頓開,士氣大振。三國相爭,都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軍中以龍為名窖藏,此地又靠近龍窖山,因此得名龍窖醬菜。

關于龍窖腐乳的名稱的確切記載,最早可見于 1955 年《臨湘市志》:“6月,成立臨湘醬菜廠,實行公私合營,主產龍窖醬菜、龍窖腐乳。”

龍窖醬菜生產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據宋代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記載:“龍窖山在(臨湘)縣東南,按鄂州崇陽縣,雷家洞、石門洞,山極深遠。其間居民謂之鳥鄉,語言侏離,以耕畬為業,磨豆腌菜為食。非市鹽茶不入城市邑,亦無貢賦,蓋山徭人也!绷頁务R子嚴《岳陽甲志》記載:“龍窖山在巴陵北,山實峻極。山有雷洞,有石門之洞,山瑤居之,自耕而食,植蔬植豆,自織而衣”。
龍窖醬菜在解放前就開始小規模生產,據老人記憶:1932年,黃蓋湖小商人陳四海正式創辦首家醬菜作坊,生產傳統工藝的醬菜和腐乳等。1943年陳四海長陳文林作為第二代傳人,繼承父業,逐步改進制作方法,以適應作坊式、工廠化生產,生產工藝和技術得以固定成型。1955 年臨湘醬菜廠成立后,龍窖醬菜得到很大的發展,雖然當時生產的龍窖醬菜的產品包裝十分粗糙、簡單,但以其傳統的工藝,優良的品質,經常造成脫銷斷貨,成為群眾家庭必備的醬菜食品。特別是在兩節前后,當地和周邊群眾都以醬菜頭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首選禮品。當時除這家國營企業外,家家戶戶都自制醬菜,龍窖醬菜生產規模逐步擴大,品種有蘿卜、榨菜、豆角、白菜等,但由于氣候、土壤和原材料供應等原因,以當地盛產的蘿卜、榨菜為原料加工制作的龍窖醬菜最受老百姓的喜愛。
在六、七十年代,由于歷史原因導致的物質潰乏,龍窖醬菜生產處于低迷狀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經濟復蘇,逐漸恢復龍窖醬菜的生產,龍窖醬菜成為每日三餐必備的佐餐小菜。
隨著龍窖醬菜需求量的逐漸增加,到九十年代一批龍窖醬菜生產企業脫穎而出,其中以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為代表。據《臨湘市志》記載:“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8月,······生產的“十三村”牌系列醬菜有······龍窖醬菜、······龍窖腐乳等10多個品種,······”
由于龍窖醬菜特有的制作加工技藝,其加工制作技藝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行保護,龍窖醬菜企業帶頭人、全國道德模范李國武受到了習近平等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梅克保、黃蘭香、易煉紅等國家、省級領導先后到醬菜生產企業進行現場考察。2000年,龍窖醬菜被評為湖南省第二屆名優特新農副產品博覽會銀獎;2007年,龍窖醬菜被評為“首屆中國中西部特色農產品展銷會暢銷產品金獎”、龍窖醬菜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安全中心“無公害農產品證書”;2010年,龍窖醬菜榮獲2010年首屆中國湖南旅游商品博覽會優秀參展產品銅獎,龍窖醬菜先后獲得湖南第四屆、第五屆(國際)農博會金獎,湖南省第三屆農博會交易洽談會金獎。
臨湘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龍窖醬菜這一產業和品牌的培育,帶領全市人民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和人文因素,挖掘“龍窖醬菜”品牌價值,充分利用這一傳統產業優勢,調整種植結構,發展蘿卜和榨菜種植加工,建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推廣現代高新農業生產技術,全市蘿卜、榨菜種植面積超10萬畝。隨著種植面積逐年擴大,醬菜生產規模不斷提升,總產量8萬余噸,年創產值近2億元,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臺灣等大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