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獅舞流傳于臨湘市的白羊田鎮魯公坡村一帶,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帶有武術色彩的民間民俗表演形式。

獅文化,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常見的有南獅北獅、文獅武獅等,臨湘天獅舞則集各獅之長,獨放異彩。表演技藝獨特 “天獅舞”是魯氏家族中的首創和專技。因“天獅舞”的興起是魯氏家族在歷史的患難中應運而生,故它是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宗族文化,從不傳外姓,堪稱“獨特”和“正宗”,并具有“專技專藝”。如今,就它的世襲世傳之人,查族譜考證,已是第十八代。
54歲的魯東紅是村里天獅舞的傳承人之一,從小他就喜歡舞獅。聊起與河北北獅、廣東南獅的區別,他說,“天獅舞就像玩龍一樣,用的是武術步伐。”天獅舞集舞蹈、音樂、戲曲表演為一體,配樂主要是鼓點和嗩吶,這些鼓點曲式規范、變化豐富、音樂獨特鮮明與舞獅者配合十分默契,煞是好看。
臨湘天獅制作也特別講究,有雌雄、母子、兄弟、姐妹之分,還有大小不同之分。天獅道具以竹篾為骨架,以絨毛線為毛皮,獅身嵌入木柄后舉在空中表演,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民俗表演藝術形式。制成的大獅子凈重有50多公斤,小的也有近30公斤。
魯東紅說,臨湘獅子可以和龍、地獅、燈等配合表演,像獅戀、雙獅捧球、鴛鴦串聯、五竹盤龍、猛虎跳澗、群獅捧月、群獅觀武、群獅鬧海等玩法形態逼真,伴以獨特的鑼鼓點子,場面十分壯觀熱鬧。
從古至今,“天獅舞”因其活動量大,玩弄時參與的人多,既靈活規范,又莊嚴耗力,所以還是一種強身健體的活動。 “天獅舞”流傳已久
魯東紅等“天獅舞”的當代傳人回憶,聽先人們講,傳說北宋末年魯氏家族中有一人在朝為官,任太子傅,并供職吏部侍郎。有一次得罪了奸臣,被誣告到皇上那兒,皇上降旨殺太子傅并株連九族。就在官兵準備動身的前夜,遠離都城的白羊田魯公坡的魯氏族長夢見兩頭天獅受太子傅的委托報信,官兵要殺魯氏九族,請趕快將魯公坡改為劉公坡避禍。族長連夜將地名改成劉公坡。第二天官兵趕到此地,遍地尋不到魯公坡,只得怏怏而回,魯氏族人得以保存。族長為感謝天獅相助,就命令魯氏族人模仿天獅的樣子,每年秋收之后舉行活動,紀念天獅,一直傳承至今。這就是直到現在,魯家大屋的場地還叫“劉公坡”,但卻沒有一戶劉姓的緣由。
但據相關文獻記載,天獅的創始人是明初的魯思俊。明朝武訓年間,魯思俊青山公伴駕有功,在南京任兵部尚書多年,隨著年事增高,思鄉之念甚濃,終日心情苦悶。皇帝得知后,召其入宮,并隨口呼出一上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魯思俊見皇帝猜透自己的心思,連忙磕謝皇帝賜假回鄉,并對道: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君王。
為迎接魯思俊回鄉祭祖,當地鄉民連綿十里,玩龍舞獅接貴人返鄉。青山公下轎,視其情境,心曠神怡。便對父老鄉鄰說,大家助興歡娛,開心樂意,有龍有獅的鼓樂。既然有地上的獅子,何不再制扎出一種天上的獅子,舞弄起來更新奇有趣,還能健體強身,練武保平安。于是就在青山公的創意設計下,鄉民們試扎了“天獅子”,并在玩舞的過程中日益完善世襲至今。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近年來,臨湘天獅舞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的大型活動,如首屆全國農民藝術節(藍田)、首屆國際龍舟節,湖南電視臺聚藝堂演出,2010年《天獅觀世博》參加上海世博會中展演,多次獲獎,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
2006年,臨湘天獅舞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后,目前正在準備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申報。
為將天獅打造成文化品牌,臨湘的文化工作者對天獅不斷挖掘整理,天獅道具進行了改良、伴奏音樂以洞庭湖地方音樂為素材重新創作,創造性地設計出適合天獅表演的新舞蹈語匯,如今天獅表演已由過去的民間雜耍演變成綜合性民俗表演藝術。“文化干事經常來村里給我們編排舞。”魯東紅說,“村子里300多人,除了婦女不能舞獅外,老小都會,力氣大的,步伐快,玩得好看些。”為了傳承這一門獨特的傳統技藝,魯東紅和一些傳承人在村里辦起了培訓班,對年輕人進行指導。
不過,讓魯東紅感嘆的是,“出門一次不容易”。每次外出表演,他們就要制作新獅,一場演出光制作獅子就要一兩萬元,而一只獅子用三四次就不好用了。“每年我們會舉行四五次活動,經常提供一些經費給他們。”臨湘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部門加強與天獅舞的合作,讓這一我省乃至我國最具特色的舞蹈藝術永綻光彩,成為臨湘乃至岳陽的一塊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