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防板凳龍這一習俗至今已有500多年。是元宵傳統習俗之一。
它是一種舞龍運動。相傳源于漢代,由"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相傳,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東海的一條水龍不顧一切躍出水面,下了一場大雨,但水龍由于違反了天條,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間。人們把龍體放在板凳上,并把它連接起來(人們稱之為"板凳龍"),人們不分晝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來,舞"板凳龍"的習俗也由此產生。龍舞還有"干龍"、"濕龍"之分,"干龍"多為娛樂,"濕龍" 則為求雨。"龍"到之處,百姓必潑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濕。
板凳龍有多種式樣的耍法。有獨凳龍。一條家用普通花條板凳飾以彩龍(木刻或扎紙校彩繪),可由二人至三人舞。一人玩時,兩手分別執前后腿。二人玩時,一人執前兩腿,另一人執后兩腿。三人玩時,前二人各以側手執一腿,后一人雙手執兩腿。舞動時按照規定套路,合著鼓點,有規律、有節奏地舞出各種花樣。有多凳龍,在一些地方又稱長板龍,組成人數不定,但至少有9人。每人各舉一凳。前一名示龍頭,后一名示龍尾,其余為龍身。另由二人舉寶珠逗引龍行進,數人協調行動,節節相隨,時起時落,穿來擺去。有時一條龍從頭到尾,要用八十多條板凳相連,板與板之間用一木棍相連,每一個木棍有一人拿著,每條板凳上都扎著花燈(替代龍體),花燈上都畫了自己喜歡的花草、樹、鳥等圖案,由于每只花燈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畫,為此八十多只花燈的圖案竟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條龍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圖案。當然由于民族風情不同,有些地方的板凳龍上的圖案以統一的祥云為主,類似于鱗片,寓意吉祥如意。舞龍時,到了夜晚,花燈內點燃燭光,形成一條長長的燈。有篾扎板凳龍,即用竹篾扎成龍形置于板凳之上 ,以木腳示龍爪,造型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