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在市十七屆
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上
臨湘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周 伏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就上半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一、上半年計劃執行情況
今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全市經濟呈現恢復勢頭。1至6月,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39.96億元,增長0.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21億元,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61.34億元,增長0.7%、第三產業增加值62.41億元,增長0.7%,三產業結構比為11.5:43.9:44.6;完成公共財政收入5.76億元,同比下降5.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5.38億元,同比增長8.7%;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05億元,同比下降6.6%;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39元、9815元,分別增長3.5%、5.9%。
(一)農業經濟穩產增效。上半年,早稻播種面積27.24萬畝,比去年增加2.12萬畝,預計總產量達到10.76萬噸,比去年增產1萬噸;全市生豬存欄191337頭,其中能繁母豬17126頭,生豬出欄9萬頭。經濟作物效益明顯。蔬菜播種面積7.5萬畝,疫情期間保障了市民蔬菜供應;水果6.5萬畝,產值達1.1億;茶葉生產面積8.35萬畝,其中采摘茶園7.3萬畝,上半年生產各類干茶7010噸,產值8650萬元;中藥材種植面積1.6萬畝,產值1000萬以上;花卉生產面積約為0.7萬畝,產值850萬元。
(二)工業經濟有所下滑。1-6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20億元,同比下降0.3%。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51.2億元,同比下降0.4%。主要問題體現在:一是現有企業出口艱難。國發、環宇、比德、福爾程等濱江化工企業出口嚴重受阻,5月份國際疫情蔓延,外貿訂單幾乎為零,部分產品滯銷倉庫;環宇國外市場需求下降,加上國際物流封鎖,出口比往年同期下降40%左右。二是原材料供應不足。金葉眾望原材料主要來自河北、湖北等地,由于疫情導致交通受阻物流不暢,原材供應不上。三是國內市場銷售滯阻。海螺水泥復工復產前,受整個建筑市場影響,壓庫成品8萬多噸,還有熟料8萬噸,銷售嚴重制約了工廠生產;兆邦陶瓷生產經營成本增加,復工復產延期;池海等釣具企業復工推遲,生產訂單計劃打亂,新品無法按期完成,線上線下銷售不能及時發貨。
(三)第三產業沖擊較大。上半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05億元,同比下降6.6%。我市毗鄰湖北4縣市,疫情防控任務艱巨。受疫情影響,1-4月份我市服務業處于停擺狀態。華銀華美達酒店、中發酒店、家味、小廚房等中高檔酒店和餐飲行業沖擊明顯,住宿業同比下降31%,餐飲業營業額同比下降3.5%;物流業、旅游業在疫情期間處于停業狀態;十三村食品原材料多來源于山東、河南,供應一直跟不上;浮標釣具行業,往年年初是生產銷售旺季,今年受疫情影響,各種展會取消,垂釣人員減少,市場需求減少導致行業發展困難。同時,服裝類、金銀珠寶類、家用電器、汽車類、同比增速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市第三產業的增長。4月份開始全市服務企業陸續全部復工復產,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企業復蘇勢頭較好。
(四)立項爭資成效顯著。上半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立項爭資工作,全力爭取國家政策性資金和項目資金,努力促進經濟平穩運行。2020年,計劃爭取資金40億元,1-6月全市共爭取各類資金22.8億元,占年度計劃任務的57%。包括:臨鴨公路7600萬元、S353、S203大修2336萬元、老舊小區基礎設施配套1.5億元、高標準農田2723萬元、農網改造4000萬元、中小河流治理3781萬元、忠防水庫除險加固3032萬元、地方政府專項債4.15億元等,城市防排澇項目1000萬元從資料申報到資金計劃下達僅半個月時間。特別是“135”標準廠房項目國債發行,按規定只發行到國家級園區,通過努力爭取,獲得了2億元的支持。
(六)產業格局初現雛形。分析我市產業發展優勢,精心確定了七大產業鏈,先后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的通知》、《2020年全市新興優勢產業鏈建設工作要點》等文件。重點產業項目穩步推進,藍宇液晶顯示屏、中非經貿產業園、海創水泥窯綜合利用固廢危廢、沃客醫療美容儀器和智能終端產品等項目開工建設,黑茶提質改造升級項目年度任務完成過半,科美芯顯示項目正在調試設備,樂庭家居項目已完工并投產,各產業鏈都有新項目開工、新動能成長。特別是總投資50億元的英科醫療項目成功簽約,該項目全面投產見效后,每年可創稅2.5億元,創稅能力將超過海螺。龍頭企業穩步向好,海螺水泥完成產值2.4億元,金葉肥完成產值2.1億元,兆邦完成產值1.2億元,產能正在逐步回升。
(七)社會民生保障有力。民生保障投入增多。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1至6月,累計征收醫療保險基金1.27億元,累計支付醫療保險基金1.82億元;共征繳養老保險基金14814萬元,發放(支付)離退休人員養老金54178萬元,完成城鎮新增就業4236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861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057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321人;接收創業擔保貸款79筆,發放貸款1195萬元。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啟動了城區17個老舊小區的改造工作;全市15個問題樓盤已銷號13個。加大對城區學校周邊秩序進行了治理,確保了校園周邊環境安全有序。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政務服務中心正式搬遷辦公,已入駐市直及上管部門36個,入駐政務服務事項819項,開設服務窗口137個、審批席位222個,智慧政務服務軟件平臺按照“受、審、監三分離”的模式運行,實現了全市政務服務“一門、一網、一次”辦理。同時成立了工程建設項目幫代中心,從工程建設項目籌劃到竣工驗收實現全程幫代辦。目前,工程建設項目辦理時限壓縮在70個工作日內,開辦企業辦理時間壓縮至1.5個工作日以內,審批效率和質量不斷提升。
二、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總量依然偏小。新冠肺炎疫情對上半年經濟影響較大。1-6月,我市經濟總量增幅在岳陽六縣(市)中排名靠前,但與“十三五”目標值還有較大差距。上半年總量絕對值完成139.96億元,位居六縣之末,與排名第一汨羅市相差55.64億元,與排名第二的岳陽縣相差21.46億元。
(二)工業經濟運行壓力較大。全市159家規模工業企業中,支撐臨湘工業經濟發展的大型企業不多,只有海螺、金葉肥、兆邦等企業。臨湘市工業經濟發展受環保政策影響化工行業、礦產業較大。特別是按照湖南省政府下發《湖南省沿江化工企業搬遷改造實施方案》,要求沿長江岸線一公里范圍內化工企業2025年前完成22家化工企業整體搬遷改造工作,今年計劃退出11家。而新興產業短期內難以形成支撐。
(三)投資存在諸多困難。受政府性債務風險防范系列政策影響,投資渠道進一步縮緊,有的項目開工因配套資金無法到位,投資總量和投資強度明顯下降。特別是受上半年疫情影響,全市85個重大建設項目,總投資158.6億元,2020年計劃投資69.8億元。到目前,已開工項目58個,開工率68%,完成投資25.3億元,僅占年度投資計劃36.2%。
(四)產業發展轉型不快。受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新要求,我市工業園原主導的化工產業發展面臨轉型,同時三灣“僵尸”企業退出緩慢,三灣產業片區電子商務、浮標釣具雖發展迅速,但產業規模有限,近期難以形成支撐我市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農業、旅游、浮標、茶葉、楠竹和食品加工業短期都難以夠成為帶動臨湘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主導產業。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進一優化產業結構,向高質量轉型發展
一是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動我市傳統的特色農業發展升級;二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融入沿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積極搭建區域協作、開放發展新平臺。加快推動中非經貿產業園、英科醫療等大項目的建設投產;三是積極培育消費熱點,做大、做強商貿企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及全域旅游建設步伐,特別是促進形成現代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二)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拉動投資帶動發展
一是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當前,“十四五”規劃編制進入了關鍵階段,正在形成初步成果。特別是要著力爭取上級支持,認真梳理臨湘當前發展所遇到的瓶頸問題,加強向上對接,及時跟蹤上級規劃編制動態,推動我市規劃的目標愿景、現實需求更多地進入上級規劃。二是強力推進項目建設。開展項目建設“百日攻堅行動”,明確后段工作目標,倒排時間進度,細化工作任務,對照年度目標任務,對項目進度跟蹤問效。今年確定重大建設項目,特別是環保、交通、教育等民生項目必須強力推進,堅決完成。三是繼續發力爭項爭資。緊跟國家投資走向,聚焦產業發展、農業農村、生態環保、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領域,進一步加強項目謀劃,主動出擊,精準對接,爭取更多的政策性資金和項目。
(三)把握優勢搶抓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一是搶抓機遇。搶抓長江經濟帶、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等國家發展戰略機遇,結合我市水、鐵、公路三體聯運的交通優勢,招大引強。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強化招大商、招好商,招一個跟蹤一個,成熟一個落地一個,避免“扯到籃子就是菜”,簽約得多,落地得少現象。二是強化效益。已簽約項目,要引導企業盡快開工建設,已開工項目,要督促企業加強施工管理,開足馬力趕進度,確保如期投產見效。三是優化環境。始終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保護市場主體、壯大產業經濟的“生命線工程”來抓。持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實“一門式”服務,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四)加大實體支持力度,扶持企業健康發展
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鼓勵各大銀行在貸款方面對本市實體經濟企業給予支持,對金融機構支持本地實體經濟情況嚴格考核、兌現獎懲。同時緊盯國家振興實體經濟相關政策,積極為企業爭取項目資金,扶持企業擴大產能。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我們堅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的監督和大力支持下,我們一定會克服疫情、災情影響,精準發力,全面完成今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