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市科工局2021年工作總結
臨湘市科工局2021年工作總結
一、2021年主要工作
1、工業經濟運行。一是抓好指標調度。分管副市長每月召集科工、統計、農業、園區等部門召開工業經濟指標調度會,促指標提升。到目前止,我市規模工業企業191家(其中今年新增9家),預計到年底可達197家。1-11月,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402億元,累計負增長9.6%,預估2021年全年產值完成455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4.9%。完成工業投資89.5億元,同比增長35%,排岳陽六縣(市)第2。完成工業技改投資49.3億元,同比增長1.8%,排岳陽六縣(市)第6。完成工業稅收入庫39572萬元,累計增長2.3%。二是打造發展平臺。今年,先后為羊樓司竹木產業發展中心成功申報省級農業科技園和竹木家居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我局投資600萬元建成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窗口平臺建設(云平臺),引進第三方進行市場化運營,實行信息化和數字化管理,為我市“7+1”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增強了服務功能。三是加快企業培育。落實《臨湘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強市建設的實施方案》, 獎補企業386萬元。今年申報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11家,獲省科技廳公示9家。9月18日,向省科技廳申報第二批高新技術企業4家。新增科技型中小型企業16家、省級“小巨人”企業4家,獲批岳陽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為企業申報省級政策性項目38個,預計可獲資金1000萬元左右。
2、化工企業退出。我市沿江1公里內化工企業共計22家。其中:新建項目7個,停產企業4家,正常生產企業11家。今年工作成效如下: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政委,市長為指揮長的沿江化工企業退出工作指揮部,實行市委常委聯點退出企業責任制,充分運用法治化手段,依法依規推進我市化工企業退出工作。按照“履行牽頭責任、加強配合協同”的原則,指揮部下設協商談判、拆除驗收、資金保障等7個專門工作組,明確各組的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形成了定期調度、跟蹤分析和督查考核機制。二是完善退出方案。今年4月,根據省、市主要領導的新要求,我市再次出臺《臨湘市沿江化工企業退出搬遷改造調整方案》。一方面是加快退出進度。實行“9+7+6”退出搬遷改造計劃(即2020年9家、2021年7家、2022年6家),提前3年(2022年底)完成沿江化工企業退出任務。另一方面是調整退出方式。分類實施關閉退出、就地轉型、就近搬遷3種方式,其中關閉退出類12家、就地轉型類1家、就近搬遷類9家。目前,我市正在實行市委常委聯點退出企業責任制,充分運用法治化手段,依法依規推進我市化工企業退出工作,力爭盡快完成退出任務。11月17日,我市召開常委會,明確剩余10家未退出的企業,納入過渡性生產范圍,根據企業實際情況,2022年逐步退出。三是加快資產評估。共完成12家沿江化工企業(項目)的資產評估,還有10家企業正在進行資產評估;按照省工信廳和財政廳要求,今年6月底前完成了12家企業的設施設備拆除和省、市現場退出驗收工作;并組織12家企業完成了省級化工退出補助資金資料申報工作,現工信廳正在組織專家進行評估。四是加強安環監管。在保證退出進度的同時,明確由屬地政府、園區、相關部門單位選派干部專門對接企業,加強了企業退出過程中的安全環保監管,確保了沿江化工企業有序退出。五是推進園區建設。在距離長江6-8公里的楊橋地塊規劃用地4800畝推進新材料產業園建設,為化工企業退出轉型準備承接地,現已完成土地征收、報批、平整、土地摘牌掛網,已交付企業開工建設!叭啡堋钡扰涮自O施建設全面鋪開,其中黃皋路4月份開工,路基建設已全部完成,正在鋪設瀝青。富強路、縱三路7月份完成招標,現已完成路基。3條管網項目已完成前期相關手續并于9月15日完成招標掛網,根據企業情況正在做優化方案。10家搬遷企業簽訂了入園協議,已確定了布局方案,都已全面開工。
3、工業改制棚改。到2018年底止,完成了17家國企和5家集體企業改制,尚有6家(其中5家沒有資產)集體企業沒有改制。經測算,完成6家企業改制和全市改制企業遺留問題處理共需資金1898萬元。目前,已完成改制準備工作,待資金到位后有序推進。為解決好改制企業職工住房困難的問題,我局同步啟動4個棚改項目建設:一是紡紗廠棚改項目建房444套,已全面竣工、分房到戶,目前正在解決相關后續矛盾,爭取在年底打上句號。二是完成紡紗廠小區道路(云飛路)建設520米,已竣工通車,年底前向相關部門移交管理。三是針織廠棚改項目共建房224套,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已全部分房到戶。四是織布廠棚改項目擬建88套,因征拆受阻,項目擱置四年,今年組織干部攻堅克難,目前已完成征拆和樁基建設。
二、2022年工作打算
1、狠抓指標提升。我局納入省、市考核的指標共有17項,是全市考核任務最重的部門。主要釆取三項措施:一是加強監測分析,及時掌握企業情況,做好數據預警。二是加強對接協調,確保指標穩中有增。2022年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家、規模工業企業15家。
2、狠抓項目建設。一是主動做好全市重點產業項目建設跟蹤服務,在全市項目建設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二是積極參與產業項目招商協調,在項目準入和產業布局方面當好參謀。三是牽頭推進沿江化工企業退出工作,爭當主力軍,確保按時間節點完成10家搬遷企業的整體退出。
3、狠抓民生實事。全面完成二輕系統6家集體企業改制工作,扎實推進改制企業棚改工程,完成針織廠棚改項目掃尾、織布廠棚改項目如期竣工,確保社會大局穩定。
4、加強企業培育。一是發揮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作用,開展對企業的業務培訓和送政策入園區活動,做實企業發展的基礎工作。二是推動企業紓困解難行動,圍繞“7+1”產業鏈建設,聚焦各類突出問題,對困難企業和重點企業進行點對點幫扶,幫助企業健康發展。三是強化政策支持。認真落實《臨湘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產業發展的激勵措施》,增強政府對產業發展的杠桿作用;緊盯國家、省、市各類政策,指導企業申報項目,助力企業發展壯大。四是促進企業創新發展,以申報創新型縣市為切入點,引導企業與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集聚各種科技要素,鼓勵重點企業新建創新平臺,做大做強拉動產業鏈發展。
5、加強行業管理。電力和通信運營單位是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保障要素,必須高度重視這幾年在發展過程中呈現的一系列矛盾,今后必須把握三點:一是深入調查了解實情;二是加強政策學習研究;三是創新思路破解難題。
6、加強自身建設。一是強化學習教育,提高干部的綜合素質;二是強化機關管理,改進干部的工作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