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市科技和工業信息化2023年工作情況匯報
一、2023年主要工作
今年以來,根據市委、市政府總體工作部署,全局上下齊心協力轉作風、優形象,實現了科工工作新轉變。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咬定目標,經濟指標逆勢上揚。本著“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頂住了國家統計督察、省統計核查的重重壓力和困難,全力推動主要指標穩增長:一是規工培育創新高。以鄉鎮企業和浮標(釣具)企業為重點,建立“小升規”培育庫,全年新增規工企業42家(目前全市規模工業企業205家),創歷年來新高,排岳陽市第1名,進入全省前20名;破解產值基數核減174.34億元的難題,科學報數,確保1-11月份規模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7.8%,排岳陽六縣(市)第4名。力爭全年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8%,進入岳陽市前3名。二是科技指標抓提升。將打好科技創新攻堅仗主要指標進行責任分解,調度和協調財政、住建、水利、農業等部門單位共同發力,預計全年完成財政科技支出1.69億元、技術合同登記541項、技術合同成交額43.3億元,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10家,分別較去年增長186.1%、567.9%%、269.5%、38.8%、219.6%,均超額完成岳陽市下達的考核任務。三是信息指標搶先機。填補歷年來信息化指標方面的空白,全年新增農村基站70個、農村家庭千兆光纖端口4500個,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實事任務;申報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14家,排岳陽市第1名,在岳陽市政府一季度工作講評會上得到點贊;納入全省三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重點項目15個,占岳陽市完成數(40家)的37.5%;智慧園區建設納入全省數字新基建標志性項目,實現零的突破。
(二)堅定信心,爭先創優全力突圍。汲取去年申報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的教訓,我局從今年初就對該項工作進行了部署,確定了真抓實干“報三爭二保一”的總體目標,舉全局之力申報創新驅動發展、智賦萬企行動、沿江化工企業退出省政府專題督查通報三項激勵措施,爭取成功兩項,確保成功一項。創新驅動發展方面。11月13日,岳陽市召開科技考評指標爭先創優調度會,通報我市科技創新能力提升10項考評指標綜合得分82.89分,排岳陽六縣(市)第1名,岳陽市科技局明確將會對我市予以重點傾斜,并向省廳進行工作推介。智賦萬企行動方面。經與省、市工信部門對接,我市智賦萬企業行動9項指標中,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等6項已基本定型,在岳陽市范圍內橫向比較,我市3項第1、3項第2,基本與汨羅市持平。目前,正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營業收入、網絡安全分類分級管理等2項指標進行攻堅,為綜合排名進入全省前列打基礎。省政府督查專題通報方面。立足沿江化工企業退出,起草了《立足“三道”提高“三量”打造化工產業“升級版”—臨湘市沿江化工企業退出搬遷轉型工作情況》,已報市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審定,爭取納入省政府督查專題通報。
(三)強化合力,化企退出圓滿收官。我市長江岸線1公里內原有化工企業22家,曾是全國農藥生產基地之一。2020年以來,按照省、市工作部署,我局牽頭對22家化工企業進行分類處置,對12家污染較重、效益較低的企業進行關閉退出,對10家具備轉型升級條件的企業進行整體搬遷。實行退出進度與資金獎補掛鉤、老廠退出與新廠建設同步推進,兌現企業獎補資金3.18億元,22家企業全部實現退出,其中10家搬遷企業入駐綠色化工園,實現了退出搬遷“零信訪”、產業發展“零流失”。退出搬遷工作先后在焦點訪談、新聞聯播、新華網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得到了省、市工信部門的高度肯定,書記、市長分別在全省作了典型發言,今年7月19日省政府打好發展六仗督查組來我市督查,重點推介了我市沿江化工企業退出搬遷轉型工作。
(四)整合資源,清廉創建初見實效。緊盯扶持企業發展的政策,創新思維打造特色鮮明的清廉項目,建立項目申報聯審制,在為企業爭資爭項中做到四不:不貪污上級政策、不指定咨詢機構、不截留專項資金、不加重企業負擔。定期在申報的爭資項目中抽取部分企業進行測評,對在為企業服務中不作為、慢作為的干部進行堅決查處,形成警示效應,做到所有政策應知盡知、所有項目應報盡報、所有資金應撥盡撥。今年全市優化營商環境測評工作,我局綜合得分排全市第2名。全年共為企業申報國家、省、市各類政策扶持項目155個,較去年增加3.5倍。以爭資爭項促轉型,推動成功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4家、創新型中小企業44家、上云企業510家、上平臺企業70家、智能制造企業6家、智能車間18個、智能工位107個,組建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省級研發平臺8家,省級綠色工廠1家、新材料企業1家,首批次獎勵項目、單項冠軍(產品)各1家。特別是,我局聯點的沿江化工搬遷企業福爾程公司成功創建我市首家國家級綠色工廠,福爾程公司多次在國家、省、市各級層面調研、檢查中獲得高度肯定。
(五)攻堅克難,棚改改制逐步掃尾。原國有企業改制后,因歷史沿襲等因素影響,還面臨著工業企業改制和棚改掃尾兩大難點工作,資金和信訪壓力較大。今年的工作主要是分兩步:一是全力推動工業企業改制和遺留問題處理。目前,我局還有12家集體工業企業未全面完成改制,其中6家企業已改制、職工未移交,6家企業未啟動改制。針對這一情況,對12家企業相關情況進行分類整理,爭取市政府的支持,現已完成12家企業1405人戶籍、計生等檔案資料移交工作,幫助改制企業下崗職工解決遺留問題50余次,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還有6家工業企業已制訂改制工作方案,并通過了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目前已到位部分改制資金,擬于2024年分步分類完成改制。二是逐步完成改制企業棚改工程驗收移交。從2015年以來,我局結合企業改制先后啟動了紡紗廠、云飛路、針織廠、織布廠四個棚改工程建設,共建棚改房819套,其中紡紗廠、針織廠棚改項目已分房到戶,紡紗廠正在進行掃尾,針織廠近期完成消防驗收;云飛路于今年移交至市城管局;織布廠棚改項目預計年底進行分房。目前,正在對以上四個棚改工程項目進行梳理,逐項向市政府報告解決資金缺口問題,爭取2024年全部移交。同時,我們還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各項中心工作任務,除本職工作外,市委、市政府安排的鄉村振興、林長、河長、清理拖欠民營企業賬款、空中線纜整治等工作均有序推進。
二、2024年工作思路
(一)突出爭先創優,狠抓指標提升。圍繞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獎勵,建立重點指標周匯報、月調度工作機制,爭取績效考核指標全部進入岳陽市第一梯隊。一是按產業鏈分類別建立企業信息庫,扎實推進規模工業企業擴面行動,全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30家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8%;工業投資、技改投資達到正增長。二是抓好湖南省創新型縣市建設,力爭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2%以上,完成財政科技支出2億元左右,技術合同登記500項、登記額突破4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0%。三是持續推動產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企業上云突破1000家、上平臺突破100家,兩化融合貫標在線評估診斷實現規模以上企業全覆蓋,打造智能制造企業10家、智能制造生產線150條。
(二)突出爭資爭項,狠抓企業培育。堅定不移的落實清廉項目創建工作任務,確保惠企政策落實落細。一是抓好項目儲備。結合我市當前部分企業已與中南大學、中南林科大等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的實際,由政府進行主導,以產業鏈為主體,依托現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與高校建立階段性產學研合作機制,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產品創新力度,力爭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研發平臺方面實現零的突破。二是做強主體建設。兌現創新驅動獎勵資金,激勵企業創新發展。力爭全年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350家、高新技術企業4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5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0家,爭創國家級綠色工廠、小巨人企業、單項產品冠軍企業各1家。三是推動產業發展。全力推動浮標(釣具)產業創建國家級特色產業集群,引導綠色化工產業中的新投產企業申報制造強省等重大產業項目,支持5家以上企業在湖南省專精特新專板掛牌。
(三)突出改制棚改,狠抓實事辦理。一是抓好12家城鎮集體工業企業改制掃尾工作,完成所有遺留問題處理,確保改制企業職工矛盾得到穩妥處理。二是認真梳理紡紗廠、針織廠、織布廠棚改項目的資金問題,逐項提交市政府解決,完成項目竣工驗收和移交工作,確保社會大局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