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為什么要加快特色鄉鎮和美麗鄉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對我國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背景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后都采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是當其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后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二、統籌城發展的基本途徑
1、體制和制度創新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根本途徑;
2、城鎮化健康發展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途徑;
3、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載體;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集中要求和具體實踐。
三、統籌城發展的理念模式
1、加強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形成城鄉公共服務統一標準、流動可用新局面。農村社會與城市社會文明的差異是城鄉差別的顯著特點之一,也是城市偏向的二元發展模式的直接后果。統籌城鄉發展必須統籌城鄉社會發展,加快促進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按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統籌發展城鄉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充分發揮城市的先發優勢,推動城市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向農村延伸,著力形成社會事業城鄉協調發展、社會保障城鄉全面覆蓋的新格局;
2、要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鄉村重建的道路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發達國家完全依賴政府強大財政供給或者農村剩余勞動力全部轉移的路子,同時也應盡量避免部分拉美國家城市貧困和農村衰敗同時并存的局面。中國各地區城市化水平和經濟差異較大,村鎮建設將會出現多種模型。應該因地制宜,分區進行將是中國村鎮建設的一個基本特點;
3、村鎮建設的主體和關鍵還是農民本身。轉變農民觀念,促進農民就業,改善農民福利,使得農民與城鎮居民真正對等,能適應集中生產生活才是村鎮建設可以持續發展的途徑。實施鄉村教育計劃,提高農民素質是中國徹底解決農村問題的核心與基本走向;
4、完善經營渠道,拓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渠道。城鎮建設必須走市場化道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通過政府的政策鼓勵和資金引導,調動社會各方面投資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化的示范鎮投融資體制。在政府預算中,要安排一定的財政資金,用于城鄉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