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31-2035年)》政策解讀
《臨湘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31-2035年)》政策解讀
一、為什么要啟動我市臨湘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31-2035年)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十四五”規劃綱要和近年來中央1號文件均對編制實施新一輪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作出具體部署。
為此,市農業農村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藏糧于地”戰略, 筑牢糧食安全根基,廣泛征求有關部門、相關領域專家、基層農田建設管理人員等各方面意見。
二、基本情況
根據《臨湘市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市耕地53.86萬畝。全市耕地整體位于國家劃定的一年兩熟區域內,全市均位于年降水量1200mm以上地區,農業資源稟賦優良,發展潛力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經驗豐富。
臨湘市城鎮化進程中,一些優質耕地資源不可避免地被占用,而易于開發整理的耕地后備資源逐步減少,補充耕地成本逐步提高,難度逐步加大。前幾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大多在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開發難度相對較低,但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進一步推進,符合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地塊逐漸減少。
三、工作原則
(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
臨湘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31-2035年)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制定、政策保障、資金投入等方面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公共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切實落實地方政
府的投入責任。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采用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充分調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投入積極性,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自主籌資投入參與農田建設與管護。
(二)規劃引領,突出重點
立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銜接鄉村振興、國土空間、土地整治、農業農村、水利、電力和交通等相關規劃,以糧食產能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為基本遵循,明確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布局,突出重點區域、重點項目和重點投向,合理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優先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筑牢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的底線。
(三)建改并舉,注重質量
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在保質保量完成新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已建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切實解決部分已建高標準農田設施不配套、工程建設標準低等問題。按照村為單元、鎮為單位,實施區域化整體推進,大力推廣“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后配套”建設機制,提高建設質量。
(四)綠色生態,探索先行
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過程,大力應用綠色材臨湘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31-2035年)推廣節地、節水、節能的高效、智能灌溉技術,探索推進排灌溉生態 化改造,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促進水土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農田生態環境改善,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相協調,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五)綜合施策,提升效益
高標準農田建設要采取水利、農業、農機、林業和科技等多種措施,實行橋涵閘站井全面配套,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強農技和農藝相結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切實提高項目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六)強化監管、良性運行
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程監管,高質量開展評價激勵,確保建設成效。進一步完善工程管護機制,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 多渠道籌集管護經費,確保工程長久發揮效益。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強化長期跟蹤監測。
(七)依法嚴管、良田糧用
對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要優先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嚴格保護, 全面上圖入庫,強化用途管控,主要用于糧食生產,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強化高標準農田產能目標監測與評價。嚴格耕地占 用審批,經依法批準占用高標準農田的,要及時補充,確保高標準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四、實施步驟
一是建立完善規劃體系。農業農村局、財政局、水利局、自然資源局等建立多部門共同協商、密切協作、互相支持的工作機制,加強對《規劃》落實情況的跟蹤和評價,確保規劃順利實施。鎮(區、街)明確的領導和工作機制,具體承擔相關項目實施工作。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和績效考核制,把規劃實施與鎮街政府領導干部考核結合起來。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績效考核辦法,加強對竣工驗收和后期管護責任的考核。
二是加大資金的支持力度。在編制本市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確定重點建設區域和重大項目,按照統籌整合資金、銜接建設布局的要求,結合本市內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具體項目、布局和時序安排,確保各類項目落實到地塊。做好與相關專業規劃和專項規劃的銜接,在建設目標、任務、布局以及重大項目安排上,要充分做好與國土空間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土地整治等經批準的相關規劃的銜接,避免出現規劃沖突和投資浪費。
三是推動完善相關的政策措施。完善工程建設機制、建后管護機制等方面,引導有條件的地方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確保建一塊、成一塊。與此同時,持續加強大中型灌區建設與現代化改造,推動建立設施完善、用水高效、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灌區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體系,形成夯實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基礎的合力。
2024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