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臨湘市2023年市鎮村負責干部會議精神,市科工局緊盯政策窗口,精準分析、因勢而謀,圍繞爭資爭項提升服務企業和園區的能力,以滿格狀態抓落實,助推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搭建新體系,凸顯三個新變化
從優化營商環境入手,對全局爭資爭項工作進行深化改革。一是改機制。出臺《市科工局關于進一步做好爭資爭項工作的規定》,成立市科工局爭資爭項聯審工作領導小組,歸口負責項目消息發布、政策宣傳、項目推薦、項目審核、項目申報、項目跟蹤、項目實施、資金撥付、項目驗收等工作,變單獨審批為集中會審,從源頭上杜絕“雁過拔毛”等違規違紀事件發生。二是優程序。整合資源,將全局52個主要領域爭資項目歸口由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統籌管理,聯審工作領導小組確定項目申報對象后,由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會同相關承辦股室為企業推薦申報項目,變多窗受理為一窗辦理。今年以來,為33家企業申報科技計劃、創新平臺、專精特新等項目,更優的環境和程序獲得企業一致點贊。三是強宣傳。國家、省、市下達扶持企業的相關政策后,做到三不:不貪污政策,迅速通過中小微企業服務群、門戶網站等多種渠道廣泛發布消息,做到應知盡知;不指定任何咨詢機構,督促工作人員除在政策上對企業進行宣傳、解釋、引導外,不得干預項目申報,做到應報盡報;不截留挪用項目專項資金,做到應撥盡撥,真正為企業送政策、解實困、破瓶頸,當好“娘家人”,徹底改變科工形象。
二、聚焦新服務,打造三個新名片
以“一葉知秋”的敏銳超前謀劃,以“聞風而動”的反應搶占先機,更加精心精準做好爭資服務。一是高位推動,打造創先爭優新名片。大力發揚披荊斬棘、披星戴月、披肝瀝膽的“三披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以爭資爭項為切入點,制定國家層面上爭創“國家級特色產業集群”,省級層面上做到真抓實干激勵措施“保1爭2報3”,市級層面爭取績效指標第一梯隊等目標,制訂了詳細的任務書、路線圖,一周一調度、一旬一對接、一月一通報,全力以赴打好爭先創優突圍仗,為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任務交上“滿分答卷”。二是順勢而為,打造形象提升新名片。動員全局干部職工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闖勁,緊盯新出臺的《湖南省關于打好經濟增長主動仗實現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紅利,改變傳統觀念,創新思維從提升企業形象角度做好爭資爭項,鼓勵企業在創建國家、省、市“三品標桿”、“智能制造示范”、“綠色工廠”、“首臺套”、“首批次”、“兩化融合貫標”等28類形象提升項目方面應報盡報。進一步落實《臨湘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百十億”工程實施方案》中的激勵措施,改變坐在辦公室等企業的傳統模式,帶專家、帶團隊、帶獎勵為企業做好“上門服務”、“定制服務”、“禮包服務”。三是謀定而動,打造產業提質新名片。發揮好科工局在工業園區建設中的排頭兵、先鋒兵作用,認真分析高新區創新能力、結構優化、綠色發展、開發創新、綜合質效等5大績效評價情況,成立專班、跑步進廳,協助園區做好工作對接、協調,圍繞綠色化工產業發展,做實做優“高”、“新”兩篇文章,力爭高新區在省科技廳排名進入全省前25名。
三、抗穩新使命,實現三個新目標
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任務,圍繞《岳陽市打好發展“六仗”總體方案》,以爭資爭項為抓手,堅決打好打贏科技創新攻堅仗。一是培育一批“小巨人”企業。產業強不強,主要看“龍頭”。認真實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專項行動,深入企業進行摸底調查,扎實做好專利申報、品牌培育、產值提升等基礎工作,引導30家以上企業進入創新型中小企業行列,指導福爾程公司成功申報國家級重點“小巨人”企業,金葉、東祥等3家企業成功申報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0家企業成功申報省級“小巨人”企業,破解我市產業“特而不精、特而不優”等難題,形成“小巨人”企業“頂天立地”的高質量發展效應。二是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扎實開展“送政策進企業進園區”等主題活動,做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培訓,利用視頻教學、上門指導落實“一對一、點對點”服務20余次,初步篩選了30家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每成功申報1家高新技術企業給與獎勵10萬元,并對企業在申報國家、省、市政策項目上予以重點支持,力爭今年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突破7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0%。三是培育一批創新研發團隊。組織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活動,加強人才團隊、創業領軍人才等培育力度,引導3-5家企業與高等院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在產業鏈重點企業中建設一批科技人才集聚基地;支持綠色化工、浮標(釣具)、竹木家居等新興優勢產業認定(組建)國家、省、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科普基地等一批創新和研發平臺,引導企業攻關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以創新為抓手,不斷強化科技指標建設,助推主導產業發展,爭創湖南省第二批創新型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