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沿江1公里內有化工企業22家,其中關閉退出類12家、鼓勵搬遷類10家,分別占全省任務的34.28%、20.4%,是全省退出搬遷任務最重、唯一整園退出的地區。近年來,臨湘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囑托,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岳陽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科學有效推進沿江化工企業退出搬遷工作。截至目前,12家關閉退出類企業已全部退出;10家鼓勵搬遷類企業已退出6家,剩余4家擬于2023年4月份全部停產,所有搬遷企業已簽約入駐臨湘高新區綠色化工產業園;退出搬遷過程平穩有序,實現了企業“零信訪”。主要做法:
一、堅持常態長效,一份責任扛到底。臨湘市堅持把沿江化工企業退出搬遷作為嚴肅政治任務、頭號環保要求、重點產業工程來抓,成立由市委書記任政委、市長任指揮長的市沿江化工企業退出工作指揮部,常態化推進退出搬遷工作。一是工作一月一調度。嚴格按照“一企一策”任務清單每月進行調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先后召開推進會、辦公會50余次,確保問題及時解決、矛盾及時化解。二是幫扶一旬一上門。建立一名常委、一個部門、一個聯系人、一家企業“四個一”聯點幫扶機制,每旬上門對接企業,目前共為企業調處債務糾紛8起、協調企業融資12次、依法處理企業股權糾紛2起、解決土地糾紛4起。三是風險一周一排查。嚴格壓實安全環!鞍!必熑,市長每周研究安全、環保工作,安排財政資金30萬元聘請專家每周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改,并從應急、生環等部門選派專業人員駐園區指導,確保企業安全平穩退出。
二、堅持公開透明,一把尺子量到底。出臺《臨湘市沿江化工企業退出搬遷改造獎補和支付辦法》,確定了總體思路和適用原則。一是依程序評估。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走公開招投標程序,聘請省內口碑好、業務精的第三方公司獨立開展企業退出評估。建立第三方公司與企業的“防火墻”,雙方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私下交流,同時要求各部門單位不得干擾評估活動。二是分類別獎補。對于生產企業,按照土地保值、房屋估值、設備殘值“三值”原則進行核算、獎補。對于停建項目,按照“土地費用全額退還、工程費用據實核算、其他費用協商處理”原則一次性獎補到位;對于停產企業,“一企一策”協商處置,退出1家獎補1家,12家退出的停產停建企業(建議刪除)目前共落實獎補資金約1.57億元。三是按進度激勵。在保證基本額度的前提下,實行企業獎補金額與進度快慢掛鉤,對第一個退出、第一個開工、第一個竣工的企業分別給予獎勵,以經濟措施激勵企業加快進度。
三、堅持耐心精細,一套班子抓到底。在指揮部設立協商談判、拆除驗收、資金保障、園區建設、風險防范、污染防治、督查考核7個工作組,安排市級領導牽頭負責,抓好各組統籌、調度和督導,確保企業退出搬遷專業化、精細化推進。一是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在企業退出搬遷前,與各企業負責人進行多輪談判、反復協商,做到企業不滿意不收兵,努力爭取滿意率100%的最好結果。二是嚴守各類紅線底線。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程序和規定做好談判、驗收、治污等工作,及時排查、處理企業各類風險隱患30多個,實施原農藥廠土壤污染治理等項目2個。三是足額保障資金需求。積極向上爭取省級專項補助資金,目前已到位資金1.5億元,成功發行10億元沿江化工企業退出專項債券,有力確保了后續企業獎補和園區建設順利推進。四是全力提升工作效能。堅持看進度不看匯報、看數據不看做法、看結果不看過程、看地面不看賬面“四看四不看”標準,做到每周看現場、督進度、報情況,確保工作有序高效推進。
四、堅持破舊立新,一張藍圖繪到底。把沿江化工企業退出搬遷當作臨湘市產業結構的大優化、園區布局的大調整、發展理念的大更新,啟動新一輪園區調區擴區工作,對沿江片區分三塊進行開發,做到“退一進三”。一是建設省內一流的綠色化工產業園。在距離長江8公里的楊橋地塊,投入8.7億元高標準建設綠色化工產業園,該產業園已被省政府認定為全省“首批十家化工產業園”之一,并由岳陽市政府明確為乙烯煉化一體化下游項目和生物醫藥項目承接地。園區已簽約項目26個,其中10家搬遷企業已有6家試生產,4家可在6月份竣工投產,將打造名副其實的百億園區。二是建設服務湘鄂的大數據產業園。認真落實省政府“三大支撐八項重點”要求,加強算力支撐能力建設,簽約引進投資30億元的湘北大數據產業園,建設4萬平方米、4000個機柜的金融級數據中心,依托現有1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建設數據產業園,配建2萬平方米商業服務綜合體,力爭成為長沙、武漢異地災備中心。三是建設國內先行的中非工貿產業園。在原化工園區地塊建成投資6億元的一期工程,入駐中櫳木業等企業7家;投資50億元的二期項目已簽約,第一批入駐科特迪瓦年產30萬噸棕櫚油項目和大豆加工項目,目前正在進行土地掛牌程序,力爭建設國家級中非工貿合作產業示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