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農字〔2024〕9號A1類 同意公開
對市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第55號提案的
答 復
李鋼祥委員:
您提出的《加快加強農田土壤改良工作的建議》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農田土壤環境惡化
近年來,有少部分生產者為片面追求作物產量,不科學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有機肥投入嚴重不足,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造成土壤板結;加之作物重茬多,易滋生病蟲害,致使土壤土傳病害日益蔓延和加重,嚴重影響農田土壤質量和環境。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我局將著力科學施肥用藥,合理利用有機養分資源,激發土壤養分有效性,增加土壤肥力,以減少化肥投入量。
1.加強測土配方施肥數據管理與應用。一是強化土肥基礎工作,及時更新施肥參數,修正肥料配方。二是引導農企合作,有效聯結肥料生產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和引導肥料生產企業按肥料配方生產配方肥、作物專用肥。三是探索公益性與經營性融合互補的服務模式,促進配方肥落地,確保化肥使用穩中有降。
2.開展“三新”配套技術集成推廣。結合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和項目支持,集成推廣施肥“三新”配套技術(新技術、新產品、新機具)。一是因地制宜推廣植物營養診斷和精準施肥等技術,實行有機無機配合,減少化肥用量。二是積極推廣緩控釋肥料、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增效肥料和其他功能性肥料,提高養分吸收效率。三是推廣應用側深施肥機、噴肥無人機、水肥一體化設施、有機肥拋灑機等高效機械裝備,在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生產上推廣使用種肥同播機,實現旋耕、開溝、施肥、播種、覆蓋一體化,減少化肥流失和浪費。
3.開展化肥多元替代。統籌利用有機肥資源,鼓勵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一是開展種養對接,以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為原料堆漚有機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因地制宜推廣有機肥、生物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等,促進有機無機結合。二是大力發展綠肥種植和果園生草,采取自然覆蓋、刈割覆蓋或翻壓還田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機物質投入。近年來,每年投入資金200多萬元,恢復發展綠肥種植在3萬畝以上。三是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通過覆蓋、翻壓、堆漚、生物反應堆等方式還田利用。四是合理輪作,推廣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輪作、間套作,接種根瘤菌劑,促進生物固氮。
4.大力推廣鎘低吸收品種。為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2022年開始示范推廣鎘低積累水稻品種種植。2023年我市根據省廳部署,積極推廣“臻兩優8612”低鎘水稻品種,旨在從源頭上解決稻谷鎘含量超標問題,全市共推廣種植4000余畝,平均畝產達620公斤以上;以往種植普通常規稻出現鎘含量較高的區域,改種“臻兩優8612”后,鎘含量降到了0.1毫克/千克以下。
二、關于稻油水旱輪作
稻油輪作是一種適宜我市的農業種植方式,通過稻谷和油料作物交替種植,能夠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穩定農業生產,增加農戶的收益。近年來,通過政策支持(補助標準150元/畝),大大提高了全市農戶種植油菜的積極性,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改良土壤生態環境。通過稻油輪作優化了土壤的團粒結構、改善土壤生態,為農業的持續增效、農民增收奠定基礎。
2.降低螟蟲越冬基數。通過水旱輪作,降低了稻田螟蟲的越冬基數,有效的減少來年病蟲害的發生率。
3.增加農民一季作物收入。在實施稻油輪作之前,大部分農戶種植完水稻后,農田就閑置了。隨著稻油輪作項目的實施,農戶一畝地多種了一季油菜,實實在在增加了種植收入。
下一步,我們積極將開展“稻再油”試驗示范,通過選擇合適的再生稻和油菜品種搭配、茬口銜接,水稻機插、油菜機播推廣及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綜合應用,總結出一套適合我市的“稻再油”種植技術,為糧油生產提供堅強的技術保障。
感謝您對我局工作的關心,希望繼續對三農工作給予支持。
2024年8月7日
承辦負責人:李 偉
承辦人及聯系電話:李一波 13874071950
報:市人民政府建議提案辦公室
抄送:市政協提案委
臨湘市農業農村局辦公室 2024年8月7日印發